防护服,应避免哪些误区?">
穿着阻燃防护服,能够在火灾、爆炸事故发生时为作业人员提供有效防护,减少因热伤害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。尤其是对于易发生火灾、爆炸事故的化工行业而言,普及阻燃防护服更是刻不容缓。
目前,我国化工行业年产值已达14万亿元,是国内最大的行业。但从安全角度而言,我国还远不是一个化工强国。事故多、伤亡大,让化工行业成为煤矿之后的又一个安全生产管理焦点,是安全管理者和所有“防护人”的痛点。
目前穿着情况不容乐观
阻燃防护服,包括具有2级或2级以下防电弧性能的阻燃防护服,是作业人员的8小时工作服,穿着时间与日常服装大致相同。工作环境比生活环境风险大,个人阻燃防护服配备数量比日常服装少得多,所以阻燃工作服的单件购入成本理应高于日常服装才合理。
但目前国内对工作环境的热伤害重视不够,阻燃防护意识不足。在美国、英国、以及其他欧洲发达国家,除阻燃工作服以外,阻燃窗帘、地毯、床垫、靠垫、床上用品、儿童睡衣等均有成熟的产品和市场。
明确思路避开认识误区
要真正意识到普及阻燃防护服的重要性,并与工作实际相结合,避免认识误区。在之前发布的关于如何科学选择阻燃防护服的文章中,我们介绍了几个认识误区,今天再来接着说另外几个误区。
误区一:认为火灾、爆炸事故是小概率事件,每个车间配几套,放在橱柜里,事故发生后穿就行了。
阻燃防护服在突发火灾或爆炸时能实现被动防护,只有在发生事故时穿了阻燃防护服才能起到作用。闪火轰燃3秒,人类根本来不及作出反应,更没有时间换衣服。
误区二:认为发生火灾、爆炸后作业人员只管撤离,现场交给消防或应急救援人员,故作业人员不需要配备阻燃服。
发生火灾、爆炸后,作业人员的确应该立即撤离,但撤离前作业人员更需要热防护。穿着易燃工作服的作业人员可能成为移动火源,造成火灾扩散,甚至引起二次爆炸。
误区三:认为现在的工作服具有防静电功能,可以防止闪火产生,所以不需要阻燃防护。
防静电工作服是防止静电火花产生的手段之一,而在易燃易爆工作场所,引起火灾、爆炸的最初火源很多,静电只是其中的一个。在化工企业中配置有防静电功能的阻燃防护服是国际共识,防静电和阻燃是相辅相成的指标,不存在取舍矛盾。
误区四:认为一线作业人员才需要阻燃防护服,技术管理人员、巡查人员等可以不穿。
作为8小时工作服,只要进入化工厂,包括化工厂内的办公室、监控室等,均应该穿着阻燃防护服。远离工厂的销售中心、总部办公大楼等可另当别论。生产工厂围墙内的人员移动在所难免,属于分区域性固定配置,上班就应穿着阻燃服。
误区五:盲目提高防护服的个别阻燃指标、个别物性指标,过于强调服装的企业形象或过度控制成本,忽视阻燃防护服的舒适性和环保卫生指标。
正因为阻燃防护服是8小时工作服,如没有较好的舒适性,作业人员不会愿意穿着;过于花哨或紧身的裁剪不利于作业人员操作,发生事故后也不容易脱卸;过度的成本控制则可能选用甲醛超标或有机磷排放的布料。建议选用健康环保、舒适性好的阻燃面料,按照国家阻燃服标准的要求确定企业服装款型。